deeptech_deepl公司_deepseek创始人说过年要躲…是真的吗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一场算法江湖的“低调风暴”**
2025年春节前夕,全球AI圈被一家中国初创公司搅动——成立不到两年的深度求索(DeepSeek),凭借开源模型DeepSeek V2将推理成本降低百倍,又在同年末发布对标OpenAI的DeepSeek-R1,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称为“中国大模型赛道的破壁者”。然而,当公众试图将聚光灯对准创始人梁文锋时,这位80后技术极客却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今年过年要躲起来。”
### 从吴川状元到AI破局者
梁文锋的履历读起来像一部技术理想主义者的成长史。2002年,他以广东湛江吴川市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彼时AI还被视为实验室里的“屠龙术”。同学回忆,他常在凌晨四点敲开实验室的门,带着写满量化交易算法的草稿纸——这种对技术底层逻辑的痴迷,成为他日后创业的底色。
在创立DeepSeek前,梁文锋曾开发全自动绣花机,甚至涉足量化金融领域。好友陈先生形容他:“穿50元的T恤,开二手国产车,但谈起模型架构时,眼里像有代码在流动。”这种极简主义风格延续到公司运营:2024年5月开源的DeepSeek V2,直接让中小企业的AI推理成本从“开超跑”降为“骑单车”,而同年末发布的DeepSeek-V3更是在多模态榜单上碾压半数国际竞品。
### 技术高调与人格低调的“量子纠缠”
与DeepSeek在技术领域的激进形成戏剧性反差的,是梁文锋对个人曝光的刻意疏离。2025年1月26日,当DeepSeek-R1因访问量暴增导致API短暂崩溃时,这位创始人正默默参加国务院总理主持的科技座谈会。会上他提出“用开源生态打破算力垄断”的建议,会后却婉拒所有媒体采访,只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开源社区的感谢信。
这种矛盾在春节前夕达到顶点。当家乡吴川市米历岭村挂起“文锋回乡传佳绩”的横幅,甚至架起双喜拱门迎接“AI英雄”时,梁文锋选择错峰返乡。村民在除夕夜准备的欢迎仪式,最终只等到他托人送来的一批智能教育设备。知情人士透露,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查看GitHub社区的技术反馈上——那里有他亲自维护的代码仓库,每条issue的回复时间常显示凌晨三点。
### “躲”字背后的技术哲学
梁文锋的“躲避”绝非作态,而是技术极客对专注力的本能保护。2025年1月发布的DeepSeek-R1技术白皮书中,藏着他对行业的前瞻判断:“未来三年,大模型的竞争不是参数战争,而是推理效率与落地成本的巷战。”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他带领团队在三个月内将模型上下文窗口从32k扩展到256k,同时保持每秒处理2000token的速率——这相当于让AI同时精读10本《战争与和平》并即时输出摘要。
这种近乎偏执的工程思维,或许能解释他为何拒绝成为“科技明星”。当同行忙着在论坛抛头露面时,梁文锋正在研究如何用MoE架构(混合专家模型)降低模型稀疏性。用投资人私下的话说:“他眼里没有竞品,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 中国AI的“隐形引擎”
梁文锋的低调,某种程度上映射着中国AI创业群体的蜕变。五年前,这个领域还充斥着“融资额比代码行数多”的荒诞剧,而如今,DeepSeek团队在GitHub开源页面上日均收获300颗star,其技术文档被斯坦福教授用作教案。更值得玩味的是,OpenAI前核心成员Andrew Carr公开承认“借鉴了DeepSeek V2的训练设置”,而Anthropic联合创始人Jack Clark则称其团队是“算法领域的少林武僧”。
当全球科技媒体追问“中国为何能诞生DeepSeek”时,答案或许藏在梁文锋的春节行踪里——那个躲开红毯和闪光灯、在粤西小城反复调试开源代码的身影,恰是中国AI从喧嚣回归技术本质的缩影。
» 转载保留版权:百科全库网 » 《deeptech_deepl公司_deepseek创始人说过年要躲…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