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专访在哪里可以看_deepseek中文叫什么
---
### 中国AI「鲶鱼」梁文峰:从量化天才到颠覆全球大模型的理想主义者
在硅谷的咖啡厅里,当程序员们谈论起「那个打破OpenAI定价铁幕的东方人」时,总有人会眯起眼睛试图回忆:这位总以黑色卫衣形象示人的极客,究竟是如何用一场价格风暴撼动全球AI格局的?答案或许藏在杭州西溪湿地旁的一栋灰白色建筑里——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正坐在堆满显卡的实验室,调试着下一代AGI模型的注意力机制。
---
#### 一、数学天才的「非典型」进化论
湛江吴川的稻田里,1985年出生的梁文峰曾是个让乡村教师困惑的孩子。当同龄人还在为二次函数发愁时,初中生梁文峰的书架上已堆满《数学分析原理》和《泛函分析》——他像拆解乐高积木般拆解着高数难题,这种对抽象符号的狂热最终将他送进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本该成为学术新星的年轻人,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带着实验室团队「叛逃」到华尔街的镜像世界:量化交易。
「当时国内99%的基金经理听到『机器学习』,还以为我们在搞计算机培训班。」梁文峰笑着回忆道。2015年创立的幻方量化,凭借AI算法在资本市场的精准猎杀,管理规模三年突破千亿。但鲜为人知的是,幻方量化机房里的数千块英伟达显卡,早已埋下他日后转型AI的伏笔。
---
#### 二、AGI理想照进现实的技术革命
2023年DeepSeek成立时,行业正陷入「参数军备竞赛」的怪圈。当绝大多数公司忙着复刻Llama架构时,梁文峰团队却在白板上画下反常识的技术路线图:他们混合了MoE架构的动态路由算法,研发出能自主选择激活3%参数的「智能神经开关」;更颠覆性的MLA(多头潜在注意力)技术,则让模型像人类阅读时自动跳过错别字般,将处理速度提升3倍。
这种「结构级创新」很快引发蝴蝶效应。当DeepSeek-V2以GPT-4十分之一的定价杀入市场时,整个行业突然意识到:中国公司不再只是技术跟随者。某硅谷工程师在社交平台感叹:「这就像发现三星手机突然卖到199美元——关键它还比iPhone流畅!」
---
#### 三、打破「创新诅咒」的商业哲学
「我们不过是在偿还技术债。」面对「价格屠夫」的称号,梁文峰展现出量化大师特有的冷静。在他看来,中国AI行业长期受困于「双重成本魔咒」:训练效率相比海外落后两代,数据效率又折损一半,导致总体算力消耗高达4倍。DeepSeek的破局之道,是用架构革新将训练成本削去90%,让单次API调用成本降至0.1分钱量级。
这种极致性价比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教育机构用它开发出零成本的作文批改工具,中小企业的智能客服搭建成本骤降70%。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基础研究领域——当某大厂首席科学家私下承认「不得不重启搁置三年的架构研究项目」时,中国AI终于跳出了「应用变现」的舒适区。
---
#### 四、在「搭便车」与「造车轮」之间
「如果只做应用层创新,我们永远在别人的操作系统里跳舞。」梁文峰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稻穗标本,隐喻着他独特的创新哲学:就像祖先在有限耕地里精耕细作,DeepSeek选择在算力约束下深耕模型结构。这种「水稻文明式创新」的成果,是让130亿参数模型在消费级显卡上跑出超越GPT-3.5的表现。
这种选择背后是痛苦的商业取舍。当同行们忙着用大模型接客服外包时,DeepSeek团队却在研究如何让AI理解《庄子》里的隐喻。这种理想主义正在获得回报:在最新学术基准测试中,其模型在逻辑推理任务上的准确率比Llama3高出18%,而训练能耗仅增加7%。
---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梁文峰的故事恰似他偏爱的MLA机制——当整个行业还在追逐显性的参数规模时,这位曾经的量化之王已学会「选择性聚焦」。或许正如他在总理座谈会上所言:「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性宣言,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未来。」在DeepSeek实验室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全球API调用地图正闪烁如星海——每一粒光点,都是这位「AI鲶鱼」写给未来的代码。
» 转载保留版权:百科全库网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专访在哪里可以看_deepseek中文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