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电动轮椅老年人专用(门头沟老年人电动轮椅实体店)
带有一定“老年特色”的物件儿,老人好买吗?在信建里小区,物业为老人开办了“买不到柜台”,专门准备各类日用杂物、适老物品。在这家小超市里,老物件儿价格不贵,却能带来十足幸福感,很受普通老人欢迎。
物业当代购 “买不到柜台”能解忧
信建里小区6号楼旁,有一座养老服务驿站。推门入内,迎面就是一组玻璃柜台。梳齿细密的“篦子”、长长的“酒提搂”……方寸之地,摆的东西可不少。柜台上立着一个小牌,写着“买不到柜台”。
信建里小区824户居民,老年人近600人。不像年轻人会网购,也不愿经常麻烦子女,老人想买点儿什么,通常就是去附近超市、商场,不那么好找的互相问问,不知道也就算了。“买不到柜台”牌子一摆,马上就有老人找来,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描述想要的物件儿。
若说采买难度最高的,孙学铭印象中是鞋的“乌眼”,也叫气眼,是一种金属圆片,用于在棉鞋布鞋上固定鞋带。老年人过日子仔细,说修补一下鞋还能穿。不过这样的小东西,网上都搜不到。大家发动同学、朋友,从温州那边买来一包。交到手里时,老人很是意外。“老人特别惊喜地说,还真找着啦!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体现养老驿站爱老敬老的服务宗旨。”
小物百宝箱 守候老人往昔情怀
驿站辖区内的老人们,可以请物业帮着打听。普通老人若有类似需求,该去哪儿呢?
“我这线坏了,找来找去没有合适的,都插不上。”
“这根线应该行,10块钱,您回家试试,用不了拿来退。”
在新街口市民服务中心二层角落,51岁的余先珍,正热情接待着一位花白头发的大妈。对方想配根电锅的线,余先珍瞥了一眼旧线,马上估摸着翻找出合适型号交到她手上。
余先珍身后,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店铺堆叠满当,足有几百样货品。原本,余先珍就做了20多年杂货生意。五年多前,服务中心开业,她的店铺搬进来,挂上“小物超市”的招牌。遇到顾客需要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上货时她会帮忙寻找买回。由于顾客多是念旧老人,日积月累,市面上愈发少见的物件儿,在她的店铺仍保有一席之地。
细细看去,这间小店犹如“百宝箱”。台面当中,一摞丝瓜瓤最是抢眼,“老人特别喜欢,别处没地方买。”余先珍说,这是她从老家做了带过来的,颜色没那么白,胜在纯天然。旁边一大盒老式擦脸油,带着朴实的岁月痕迹。紧挨着的小皮套,估计就很少有人认识了。“冬天手指容易裂,抹上油,套上塑胶套恢复得快,还不影响干活儿。上回有位老人看到连声称好,一口气买了8包。”
这些物件,超市商场没有,老人不会网购。就算会,有的太便宜,算上运费不值当,而且质量不能保证。“老人还是喜欢实际摸一摸,比量好大小再买。”
当然,很多小物即便不买,其实也不怎么影响生活。但余先珍发现,当老人找到某样惦记的物品时,喜悦神情会溢于言表。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特意从门头沟过来,就为了买老式高压锅上的易熔片。那是一种指甲大小的灰色圆片,只要几毛钱。
“在我这里找到了,他可真高兴!他说高压锅就值几十块钱,但用得久了,有感情。能帮到别人,我也很高兴。”在余先珍看来,小店犹如一个中转站,边做生意,边守护着老人们的情怀。“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把东西备齐全,不过还是辐射范围有限,大部分顾客住在周边,离得远就不一定知道了。”
老年用品店 理念知晓度待提升
“那些都比较基础”,孙学铭指指“买不到柜台”,里面有几盒橡皮泥、折叠纸条、硕大的跳棋。这些是老人想要锻炼脑部,请他帮忙买回来的。“专门的老年用品店不太好找,要是太个性化的,我就得四处打听了。”
“现在老年用品店真是不多了。”在强佑大厦一层,鹤逸慈和平里店的负责人黄健分析,不知道、不舍得、有忌讳等,可能是养老产品销售不旺的主要原因。作为成立20余年的老牌老年生活用品公司,鹤逸慈最多时有十几家店面,最少时仅剩两家店。
黄健介绍,这些小物大多是进口,能切实为老人生活提供便利,老人接受度却比较低。“觉得这么小,没见过,又贵,就算了。”目前,鹤逸慈走政府合作路线,由残联、街道等提供场地,没有租金压力,慢慢又恢复到五家店,但利润依然微薄。“做老年人相关服务确实很难,他们的要求,又简单又复杂。”
不过,一些变化还是在悄然发生。黄健称,诸如护理床等一些大件,销售情况比较好。“有越来越多的子女来帮老人购买,愿意让老人更舒适,照顾更方便些。网上看不到实物,店里品类比较全,可以体验,比较有优势。”